作为消费市场中的大头,汽车、家电等消费正在迎来更大力度政策红包。记者注意到,近期以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出台的文件中,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补贴政策和奖励措施,将汽车、家电等消费作为促消费的重头戏。
业内分析指出,近期以来,汽车家电下乡热潮再起,主要是因为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背景下,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下,乡村居民对绿色、智能等产品的升级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政策的顺势而为将更大发挥杠杆作用,撬动乡村消费巨大潜力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青表示,随着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城市消费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开始释放,成为促消费的重要发力点,汽车、家电等消费市场中的大头更是重中之重。
王青说,无论从汽车、家电还是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方式来看,小城镇及乡村的增速都明显高于城市。以新能源汽车消费为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也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共销售106.8万辆,同比增长169.2%,比整体市场增速高约10个百分点,贡献率逼近30%。
面对可观的市场需求,部委层面正在加快部署。记者注意到,近期以来,多个部门接连出台文件,对新一轮汽车下乡作出安排。
商务部等22部门于2021年底发布《“十四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健全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汽车后市场。
进入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于1月下旬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再次提出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汽车企业研发推广适合农村居民出行需要、质优价廉、先进适用的新能源汽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节能家电、智能家电下乡行动。
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再次对汽车下乡、家电更新作出重点部署,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家电更新行动、实施家具家装下乡补贴和新一轮汽车下乡,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近期出台的汽车家电下乡政策强调要符合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消费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购买力提升,正处在从非耐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家电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消费占比将逐步提高,居民消费潜力很大。在她看来,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在不断更新,新能源汽车消费、绿色家电消费将有广阔发展前景。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也对记者表示,汽车家电促消费是产业与消费双升级的大势所趋,随着相关产业发展,绿色健康、智能互动等领域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新一轮汽车家电促消费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巩固产业升级势头,实现供给和需求的高水平匹配,畅通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也将有效增强消费市场活力,加快消费市场回暖步伐,促进扩大内需。
政策如何更好撬动乡村市场?王青分析,新一轮汽车和家电下乡,是在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下、以促进乡村居民消费升级为导向的举措,更多体现顺势而为,更大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此外,要达到政策预期目标,还需要有一些新政策、新手段和新思路。例如,要突出“四结合”,即要结合乡村居民扩大消费的堵点和短板,结合消费结构升级新要求,结合乡村居民实际需要,结合全国绿色节能消费新趋势;还要做到“四避免”,避免将消化库存低端产品作为下乡重点,避免出现地方保护,避免出现补供不补需,避免出现误导消费行为以及重销售轻服务等虎头蛇尾现象。
陈丽芬建议,要充分考虑县乡村消费联动,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城带乡的县域消费市场格局,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售后服务体系。例如,随着农村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多,要完善县城和中心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不仅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更为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展现出新的气象。年产销量突破3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13%,私人消费占比近八成,新势力月销过万辆,盘点一个个数据,辨识一处处细节,无不预示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迎来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拐点。表面上看,这是产业技术进步、产品丰富和政策给力相互作用产生的共振,但从更深层次上来说,则是我国汽车产业创新活力的迸发。
在国家创新战略驱动下,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坚持以纯电驱动为主,并包容燃料电池、插电式混合动力等发展的技术路线,妥善处理了技术路线纷争。同时,打破传统汽车产业政策与体制障碍,逐步建立了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企业创新的产业政策体系。尤其是在电动化发展初期,允许“跨界造车”,将新旧势力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开放性地引入了特斯拉,更进一步激发了行业活力,在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中实现了引领性发展。
从企业具体表现来看,以“蔚小理”为代表的头部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集体跨入月销万辆俱乐部;以东风、广汽、吉利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踔厉奋发,先后打造出了岚图、埃安、极氪等新品牌。这些企业和品牌的不少产品市场竞争力已经接近,甚至超越合资品牌。
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智能化最佳载体和创新集成平台。通过与信息通信、大数据、能源等产业深度融合,新能源汽车作为出行服务生态大系统中的互联节点、智能终端与核心枢纽,有望打通并重塑交通、城市、能源、环境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将为其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勃兴,中国汽车产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盈创新活力,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建成世界汽车工业中心、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创新驱动角度,还是从扩大消费角度来说,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地位,都需要我们再认识和再提升。
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陆续新发了各类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推动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在研发、推广使用等方面发展。专家表示,消费的需求快速升级和新能源、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进入到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了2022年1月国内汽车市场产销情况数据。数据显示,今年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45.2万辆和43.1万辆,同比增长达到1.3倍和1.4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推动汽车市场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
在此基础上,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力度也不断加强。在中央层面,进入2022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等政策,都强调推进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研发和使用推广。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也陆续出台政策,支持地方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车辆等。
与此同时,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浙江、广东等超过2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今年以来也陆续出台了各类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
江苏省近日正式印发了“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25年,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电驱动系统等关键领域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建成较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公共领域用车推动全面电动化基本覆盖,推动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和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除此之外,河南省印发文件,推动培育汽车与能源、交通等融合发展新业态,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吉林省强调要着力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和完整生态,引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变革新潮流。
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在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业一直都是地方关注的重点。这点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就可能明显看出来。
北京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中,推动小米汽车制造工厂开工建设、支持北京奔驰投放新能源产品、完成理想汽车制造基地工厂改扩建、支持北汽集团等传统车企转型升级等项目均榜上有名。
上海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十四五”末期,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超过120万辆,产值突破3500亿元,建成满足125万辆以上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充电网络。广东省强调要继续扩大汽车消费,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安徽省提出,要在今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优势产业向万亿级迈进。
中国汽车工业协副秘书长叶盛基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陆续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制定实施体系化标准,各地政府结合实际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构建了涵盖研发、投资管理、生产准入、市场监管、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推广使用、安全监管等完备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体系,对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业内专家表示,2009年至2015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推动时期,补贴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16年至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过导入期、成长期并进入快速增长期,由“政策驱动”为主转向“市场驱动”。截止到2021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达到300万辆,同比累计增长超过160%,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10%,这样的发展速度超出了预期。
叶盛基说,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正在快速升级,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消费者关注的热点向体验愉悦化、信息泛在化、享用智慧化三个方面转变。新能源市场化发展的基础在夯实、速度在加快,新能源汽车进入到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2022年1月,我国汽车工业实现良好开局,汽车产销同比均呈增长趋势,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
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2.2万辆和253.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6.7%和9.2%,同比分别增长1.4%和0.9%。
(一)1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6.7%
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7.7万辆和21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7%和6.7%。分车型看,轿车产销分别完成96.2万辆和101.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3%和4.1%;SUV产销分别完成100.7万辆和105.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1%和8.7%;MPV产销分别完成7.7万辆和8.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7.3%和1.4%;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2万辆和3.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3%和78.0%。
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0.4万辆,同比增长15.9%,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9%,占有率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
(二)1月商用车销量同比下降25.0%
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4.5万辆和34.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8.0%和25.0%。分车型看,货车产销分别完成31.5万辆和31.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9.0%和25.8%;客车产销均完成3.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4.9%和15.8%。
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2万辆和4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市场渗透率为17.0%。分车型看,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6.7万辆和34.6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完成8.5万辆,同比均增长2.0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2辆和192辆,同比分别增长3.9倍和2.0倍。
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8%
2021年,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904.3亿元,同比增长2.8%,增幅比1—11月提升1.1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税总额4737.5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比1—11月提升2.0个百分点。
1月,汽车整车出口23.1万辆,同比增长87.7%。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18.5万辆,同比增长94.5%。商用车出口4.6万辆,同比增长64.8%。新能源汽车出口5.6万辆,同比增长5.4倍。
Copyright Panasonic Navinfo Mobility Technology Service(Beijing)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